我積欠(?)了非常多的讀書心得XD因為我和書本約定,要為讀過的書留下一點記憶才可以把它們賣掉,現在我書架上都是讀過的書,已經放不下那些還沒買的書了,要消一點掉了~
接下來想要分享兩本有關宋朝的書 (有趣的是,我才讀完這兩本宋朝介紹書,下一本書的作者就表宋朝和宋朝粉XD),第一本是《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》。
我學生時代對古中國史很排斥,我現在覺得都是因為學校考試都考年代、事件,我覺得很無聊也背不起來XD但是我對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很有興趣,文人在畫裡留下的影像總讓我很嚮往,很想進去裡面遊歷一回,我最喜歡的就是清明上河圖。現代學者們對清明上河圖以及其他宋代圖、文紀錄 (例如夢溪筆談、東京夢華錄、夢粱錄等)讓我們可以一窺當年的生活樣貌。漸漸地我也喜歡上宋朝 :P
以下是我的書摘。
這本《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》分上下兩篇,上篇〈一個宋朝人的一生〉,下篇〈一個宋朝人的四季〉,從人出生到死後的社會習俗談到從春到冬的節令習俗。但作者在前言裡直接說,讀完本書的讀者不會夢想回到宋朝,因為:
1. 醫療水準落後,現在沒什麼的病在宋朝都會死
2. 科學技術落後,交通條件很差
3. 帝制時代,人與人之間存在地位及法律上的不平等
的確,這樣的生活 (不是宋朝獨有) 已經不是現代人願意再回去的了。
上篇:一個宋朝人的一生
上篇分六章,分別從出生、取名、就學、婚嫁、交際、喪葬談社會習俗。
宋朝平民百姓沒有記錄,但宮裡皇子皇孫的存活率倒是被記下來了:宋朝18位皇帝共生下181個兒女(平均一人生10個XD),有82個夭折,活著長大的僅佔不到55%;皇宮裡理應有更好的生存條件 (宮鬥?宮鬥無法解釋皇女也活不久) 都這麼難活,一般百姓人家應該也是差不多、甚至更高的死亡率,作者說宋朝從孕期保健到產婦分娩都充滿巫術氣息,才導致這樣低下的存活率。
那時候的一本優生手冊叫作「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」,名字很有這麼一回事,裡面卻說明孕婦不該吃兔、雀、鴨、龜、蟹、驢,如果吃了,出生的孩子會有兔唇、夜盲、逆產、短頸、難產(橫著走的蟹),或是懷胎超過一年還生不出來(像驢子一樣)。上述的不能吃,該吃的則是開花包子(有個開口的包子)、棗、栗子、很多很多雞蛋,因為吃有開口的包子可以順產,棗可以早生貴子,栗子則”利”子,吃120個雞蛋,寶寶就可以長命到120歲。120個!沒錯這是巫術!
好不容易生出活著的小孩,取名也是大學問,先取乳名:乳名要很難聽,例如糞堆、狗子、殘婢、醜婢,因為他們認為低賤的乳名可以幫助孩子平安長大,難聽的名字就不會被閻王勾選到,才不會夭折。長大了點要取正式的名字,也有一堆規定,例如要避君王的名諱,皇帝的名字兩個字都要避開,麻煩的是,皇子被封為太子或登基時還會改名,名字一改,百姓的名字和皇族的新名字有重名的,全部都要改名。
宋朝的孩子8歲開始可以進入學校讀書,但是現有紀錄裡最年長的小學生甚至到33歲。而且學校裡沒有女生!那宋朝那麼多才女(李清照、陸游的母親唐氏)哪裡來的呢?是因為家教,王安石的三個妹妹都能寫詩,是因為王家世代書香,祖父和父親都重視家教才能如此。讓我想到階級複製,也讓我想到現在有「教育能使人翻身」的說法;父母都是農民,小孩要讀書作官在宋朝是不可能的。
宋朝的男生活到18歲就可以娶妻了!(這麼早就步入愛情的墳墓XD)娶的也是15、16歲的嫩妻啊。當時婚姻,幸福美滿的保證還是來自品貌相當、門當戶對,想為自己女兒選個好女婿的達官貴人,會在大考放榜那日驅車到榜前,挑名次靠前的進士作女婿,叫作「榜下捉婿」,這個橋段在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》連續劇裡有出現哦!如果怕榜下捉不到婿,還可以「榜前賭婿」:放榜前,準岳父可以和某個他認為可以高中的考生締結婚約,考上了我女兒就是你的,沒考上你就有多遠滾多遠XD好難啊!
宋朝是可以自由結社的哦!對比《返校》那個年代…宋朝這一點還正常些= =就像學校裡的社團,宋朝也有「射弓蹋弩社」(習武)、「角社」(相撲)、「齊雲社」(足球)、「緋綠社」(演員)等,無論地位、財富、工作、哪種興趣愛好,幾乎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社團,甚至宗教也有社團,但宋朝和其他朝代一樣忌諱有政治訴求的社團,例如明教,會造反的明教,宋朝讓百姓互相監督,若隱匿不報則全社區都連坐治罪。可惜這麼嚴厲的禁了明教,後面白蓮教、天地會等各種「密謀造反」的民間組織出現。
打了這麼多,這個宋朝人終於要死了XD 在宋朝,生前就把自己的墳墓建好,備好棺木(叫作壽材,讓人長壽),在墓裡好鎮墓獸,一方面避免將來死時兒孩臨時沒錢亂下葬,二來也試圖用空墳來欺騙死神,假裝自己已死,就不會真的被死神帶走了。人死後,宋朝的下葬SOP有18個步驟、歷時27個月,太多了我就不寫出來了XD禮法記載中會這麼多步驟,是因為宋朝禁止火葬,燒毀棺木和屍體要判死刑,只能土葬;政府禁,民間照樣盛行火葬,因為便宜、衛生、省土地。但是到了南宋,官方已默許火葬了,因為北宋到南宋,國土少了一大半,北方的人通通擠到南邊,全部土葬就沒地讓活人住了。
下一篇文章再講下篇吧~